风雨过后有彩虹!上饶灾后重建恢复生产一线见闻
6月30日,洪水退去第9天,烈日灼灼,晴空万里。
沿着老320国道,来到上饶受灾严重的乡镇之一——信州区沙溪镇,从路边一些较为高大的树木上留下的淤泥痕迹中隐约可以感受到当时这里的洪水滔天之景。
沿途一些村民趁着大晴天,有的将家中水浸没过的家具、被褥、床单等纷纷拿出晾晒,有的在田间撒种育苗、有的拿着水管仔细冲洗着门前屋后,集镇主干道上冲洗车来回穿梭,乡镇干部拿着清洁工具在一些巷子里进行深度清洁……在沙溪镇,随处可见干群齐心上阵恢复生产、灾后重建的火热画面。
在沙溪镇一家名为“六六酒家”的饭店,店老板叶永禄和他的妻子正张罗着中午营业需要的菜品。叶永禄在镇上开饭店已经有12年之久,虽每年都会碰上汛期,但从未想过此次洪水会如此凶猛,好在有当地村干部提前通知,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带,保证了人身安全。“饭店有些厨房、大型冷冻设备不好转移,确实遭受不少的损失,现在我们也陆续购置了一批新的设备,饭店经营也恢复了正常。”叶永禄说。
在五里村,一习热风掠过,眼前的一大片嫩绿的秧苗摇曳着身姿,焕发着灾后重建的生机。就在五天前,舒友德从镇政府领到了当地发放的1500斤救灾种子,当天晚上,他就把种子消毒、浸泡,隔天就播种到了田里。“农事不等人,自救不等靠,我们是怎么快怎么好,再有个半个月左右,这些秧苗就可以栽插了。”舒友德在五里村流转了3500亩地,是当地的种粮大户。这些天,他在田间挥汗如雨,清理农田、挖沟清渠,准备复耕、复种。“多亏了这1500斤的救灾种子,能帮我挽回一些损失。”舒友德说,他不仅领到了救灾种子,农业巨灾保险赔付的第一批3万元赔付款也已经到账,第二批的5万元赔付款也将到账。
“农田毁了可以复耕,禾苗冲毁了可以再种,一切都在慢慢地好起来。”舒友德对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充满着信心。东风村位于信江河沿岸,所处位置地势较低,村委会所在位置距离信江仅150米,是当地受灾最为严重的村子之一。说起6月20日那场洪灾,1989年出生的村党支部书记王美至今仍心有余悸:“我们眼看着水位一点一点地上涨,淹过路面、没过膝盖和腰……”
水灾发生前,巡视山塘水库、村委会值班、安排部署防汛任务;水灾发生后,安排村干部抢险救灾,第一时间派送生活物资,与村民一起清理淤泥……这位年轻的女支书从19日开始就未曾停歇,一直忙着防汛救灾,本还算白净的皮肤晒得黝黑,脸上尽显疲态,眼中带着些许血丝。虽然距离洪水退去已经多天,在玉山的大街小巷,依然到处都是身披红马甲的党员干部,他们同群众一起,全力以赴做好清理的“扫尾”行动,曾因洪水泥泞满城、垃圾遍地的狼藉景象早已不再,城市逐渐恢复往日的清洁美丽。
6月20日,玉山国家站日降雨量达268毫米,突破1950年建站以来单日雨量历史极值,全部乡镇出现了大暴雨,6成乡镇达到了特大暴雨级别,玉山县气象局共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2次、暴雨橙色预警信号4次、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次。玉山七一水库入库流量最高达1700m?/s,洪水频率接近20年一遇,市防指在保证大坝安全的前提下动态调整下泄流量,最大削减洪峰达800m?/s。20日22时,七一水库出现最高水位94.53米(历史第4高水位),共拦蓄洪水3000多万立方米,最大限度发挥了拦洪削峰功能。

灾情就是命令。上饶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统筹推进灾后重建及恢复群众生产生活,坚持抗洪抢险、生产生活恢复两手抓,迅速掀起灾后重建热潮,受灾区域党员干部悉数出动,群众也积极开展自救。全市累计派出各类救援力量35.9万人次,抢通梨温高速、德上高速2条高速公路、211条普通公路,修复5座变电站、67条主线、95条支线、3437个台区,恢复3849个基站、清淤除障11.4万平方米、转运物资520吨。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向重灾区拨付1200万元救灾资金,专门研究推出“商复贷”“抗洪贷”政府贴息贷款,已向受灾商户发放各类帮扶贷款1.62亿元,推进驻饶37家保险公司以最快速度将车辆财产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巨灾保险等各种保险理赔3.38亿元及时发放到户。
